新闻
-
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免费开放
城市即展场,空间即艺术。昨天(21日),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的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和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四个展场同...
-
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过渡期还剩百日 北京市166场宣讲...
在机动车道上悠然自得,在自行车道里风驰电掣;有个车位刚刚还空着,转眼就被它占了;随便乱停的时候,消防车进不来,救护车出不去……“老年代步车”的特点,被东城交警张建总结到了“精髓”。昨天(21日)是违规电动三...
-
《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地方标准下月起实施
(21日)上午,《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北京市地方标准向社会公开发布。《规范》从医院保安员职责内容、服务要求、人员要求、装备配备及使用要求、应急管理和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对保安服务中的医患...
-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年底开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建设项目日前完成竣工验收,将于12月18日开诊。作为大兴区目前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将为区域内居民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诊疗服务。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位于大兴地铁...
-
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
北京市多措并举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市共75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 市卫健委要求所有二、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儿科专业,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绩效考核...
财经
-
北京市文旅局首推京郊“乡村walk地图”
(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首次推出“乡村walk地图”,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通过手绘地图形式,推介红色文化、历史印记、山水之间、探索乐趣、寻味乡村、艺术非遗6大主题45个乡村的徒步漫游路线。 地图...
-
唐山LNG接收站外输天然气超500亿立方
日前,一艘来自卡塔尔装载着21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的“米萨梅尔”轮靠泊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中国石油唐山LNG接收站码头,这是该接收站自2013年投产以来接卸的第460船。作为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挂牌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昨天(15日)挂牌亮相。为促进中医药产、学、研、用融合,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龙砂奉生膏滋传承基地三个基地同时揭牌。 据悉,...
-
4号线西直门站添行李坡道
携带大件行李乘坐京港地铁4号线的乘客,在西直门站走楼梯时无需再费力搬上搬下了。该站已完成步梯升级改造,在站台及换乘通道的步梯处各增加了一条行李坡道。 4号线西直门站临近北京北站,可与2号线和13号线西...
-
地坛书市回归盛况彰显“文化+”深厚潜能
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
科技冬奥推动产业创新突破智慧成果加快“飞入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2/02/21 科技 浏览:114
赛场内,北京2022年冬奥会精彩纷呈;赛场外,冰雪运动热情高涨,冰雪消费火热升温,冰雪产业在低碳技术、数字科技的驱动下正蓬勃发展。乘着冬奥会的东风,人民网推出系列报道,从多角度阐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展现冬奥+、冰雪+的强大的经济溢出效应。
破纪录了!
又破纪录了!
自冬奥会开赛以来,“冰丝带”里几乎每一枚金牌成绩都打破了奥运纪录。
“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是对“科技冬奥”的最好诠释。更加可贵的是,这些科技成果,将在后奥运时代“开枝散叶”,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冬奥的“智慧遗产”。
奥运赛场绽放“科技之光”
“这是我滑过最棒的场馆!”2月6日,刷新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奥运会纪录的瑞典选手范德普尔在赛后感叹。
作为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速滑馆,这块“最快的冰”不仅能精准控制赛道冰面温差,同时也让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成为“最环保的冰”。
从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科技冬奥”为运动员带来更好、更公平的竞技体验。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以0.016秒的优势摘金,赛场上的计时系统可以精确到毫秒。
赛场之下,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正体现在冬奥的方方面面。在开幕式上,通过5G+8K视频技术直播,为因疫情不能到场的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官盛宴,切身感受科技奥运之美。在冬奥村,运动员的房间安放了多功能智能床,智慧餐厅的机器人主厨,可以实现24小时的点餐、制餐、出餐全流程自动化服务。
奥运会发展到今天,比拼的不仅是体育技能,也是在比拼科技进步。北京冬奥会,作为一场世界级的体育盛事,各项尖端科技“百花齐放”;同时,这场全民共享冰雪的盛会,成为中国科技向世界展现实力的绝佳舞台。
科技冬奥推动创新突破
“我负责精不精彩,航天负责成不成功。”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一次彩排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世界,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开幕式流程“零失误”的完美呈现,背后是航天技术的支持。而开幕式上令全球观众赞叹不已的主火炬台、全球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则是由中国企业京东方自主研发设计。
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北京冬奥会众多“黑科技”的背后,是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科技冬奥”是广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专家解释,“科技冬奥”专项是针对冬奥中涉及到的领域内共性技术难题,聚集全国优势力量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给一笔经费。要求立项时就必须回答:有没有解决国外有、国内没有的技术?国内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有没有解决冬奥会场馆建设史上碰到的独一无二的难题?必须很好地满足上述一条或多条标准,才有可能立项。
“科技冬奥”虽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役,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在最高海拔两千余米的延庆赛区,天气环境恶劣,之前是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四无”区域,信息网络建设难度极大。其中赛时关键信息和办公通信功能的奥运信息网络(OIN网络)由联通数科负责建设。项目建设期间,“90后”OIN网络主管杨汉昭每天往返30公里山路,自带方便面和烧饼面包充饥,遇到极端天气甚至步行5公里盘山路将设备人力搬运上山。他说:“冬奥会是国之盛事,一点错也不能出,我们一定要保证赛时网络完美运行。”
“科技冬奥”诠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孙毅表示,借助冬奥平台,真正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受到关注,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研发能力。
“同时,多项破解传统痛点的数字应用形成的震撼效果,将吸引更多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创造新价值。”孙毅说。
智慧成果释放“溢出效应”
“北京冬奥会新技术正走在推广应用的路上。”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表示。
据悉,冬奥期间,200多项技术先后测试,涉及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其中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
在不远的未来,这些科技成果将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京张高铁智能创新成果已经在其他铁路上部分应用了。”京张高铁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课题二负责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军介绍。
为迎接冬奥,京张高铁全面升级为“世界首条智能高铁”。在服务方面,开通了英文票务、计次票和定期票、人工远程协助售票系统、全线5G高清转播和智慧观赛、旅客无接触出站等特色功能;在安全运行方面,构建了高铁运营安全大数据平台、智能化安全运行技术、视频监控和风雨雪及异物监测平台等。马建军预计,这些共性技术,将很快在全国铁路推广。
此外,据介绍,8K节目、8K频道及8K屏幕,正在走向公众。云转播这项新型的转播模式,未来也将更多服务各项大型活动。氢燃料大巴在延庆、张家口提供赛时交通服务保障,赛后将继续用于城市运行。由秸秆、玉米等原材料制作的生物可降解餐具,全面用于冬奥会餐饮服务,未来必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还有其他众多的智能化服务,未来都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总结道,“数字媒体、智能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等,一系列的科技成果,都会成为重要的、宝贵的奥运‘遗产’,在赛后进一步推广应用,继续惠及我们每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