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长和港口将由意大利亿万富翁家族Aponte接手而非美...
资料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撰文:全宇毅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国际交往合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香港在深化国际交往合作中一直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
-
长和天价交易更多细节曝光意大利家族接手成关键「...
数据源:星岛日报 长和(001)上周出售中港以外的港口业务,套现达190亿美元(约1482亿港元),再有更多洽谈细节曝光。消息指,新买家以贝莱德牵头的「BlackRock-TiL」财团,当中最关键其实是TiL主席兼母企MSC...
-
反美商业胁迫中央重视商业公平环境
撰文王涵 资料来源:资本平台 特朗普重返白宫,由原来的「孤立主义」走上「扩张主义」的道路: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州」、占领格陵兰、夺下巴拿马运河。地缘政治明显风险升温,各国企业也重...
-
陸振球:中央呼吁提供公平营商环境 尽显大国度
来源:香港财经时报 两会期间,中央提及深化国际交往合作,事有凑巧,长和于本周二晚宣布以接近1500亿港元天价出售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业务予美国资产管理巨头BlackRock爲首的财团,当中包括巴拿马的两个港...
-
兴安产安心选! 兴安盟“绿品出塞”系列消费帮扶进京...
借助内蒙古自治区“绿品出塞”消费帮扶金字招牌,依托产地仓—销地仓联动建设,针对北京市场销售端,为持续叫响擦亮“兴安产安心选”兴安盟农畜产品品牌,切实推广兴安盟生态农畜产品,自2024年9月份以来,...
财经
-
兴安产安心选! 兴安盟“绿品出塞”系列消费帮扶进京...
借助内蒙古自治区“绿品出塞”消费帮扶金字招牌,依托产地仓—销地仓联动建设,针对北京市场销售端,为持续叫响擦亮“兴安产安心选”兴安盟农畜产品品牌,切实推广兴安盟生态农畜产品,自2024年9月份以来,...
-
2024 CFS专访米思米董事长徐少淳:AI赋能非标件制...
在7月26日圆满落幕的CFS 2024第十三届财经峰会暨Amazing 2024创新企业家节上,AI技术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激发新活力成为了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米思米作为全球知名的工业零部件供应商受邀参加此次盛...
-
2024中国工程管道管材综合实力供应商百强榜单发布
2024年7月25日,由招投标供应链品牌推介平台主办的2024(第七届)中国工程管道管材评价推介活动圆满结束,备受瞩目的“2024中国工程管道管材综合实力供应商百强”榜单正式发布。 本次活动旨...
-
共建医美行业合规生态圈|华熙生物2024医疗美容机构...
6月26日,华熙生物润致「2024医疗美容机构合规增长运营会·北京站」顺利举行。华熙生物合规会旨在推动医美行业的合规化运营,确保医美机构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会议通过邀请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医美...
-
利安人寿:党建引领助力美好生活 健康快车增色皖东...
近日,为迎接4月7日“世界卫生日”,利安人寿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大四附院”)积极践行党建引领健康联盟合作协议,联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安徽滁州涵博健康集团医院、中国铁塔集团滁州分...
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发布时间:2021/11/19 健康 浏览:269
与自然灾害不同,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对人的心理带来一次又一次冲击。疫情下,如何找到释放压力的更好方式?
【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⑤】不逃避不恐慌,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
阅读提示
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难在瞬间发生,是短时的。源于去年初的这次新冠疫情,却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冲击。
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
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去年疫情暴发,刘娟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专业人士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
据心理咨询师王珏介绍,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
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
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强烈压力和抑郁症状,38%的人表示对沟通需求增加,26%的受访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去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
由于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恐慌不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关注政府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对待疫情保持一定的紧张和重视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度。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疫情的防控,以及病例的救治都有非常完备的方案。而且,我们已经认识到,新冠肺炎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做好个人防护,坦然面对,如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王珏说。
安心接纳,这些脆弱都是正常表现
“我一回到家就控制不了自己,可是我不想在孩子面前哭,显得我太不像男人。”对于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些新的事件不断去触发他们的创伤。一家康复驿站的志愿者对记者说,“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一定要哭,不要觉得没面子。情绪释放出来,才能更快地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对于更多没有感染的正常人,在疫情常态化的防控与管理中,大家既要注意防护,警惕可能出现的感染危险,又要正常开展工作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行业受到疫情冲击,有些人面临着降薪、失业,陷入双重压力中。
因为业务量降低,徐天所在的公司已经降薪30%,平日里脾气很好的他最近总是很烦躁。看着同事和领导很不顺眼,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常有骂人甚至动手的冲动。同时他还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感觉疲倦、食欲减少、睡眠变差,总是觉得全身肌肉紧绷、难以放松下来。
“我总是反复想很糟糕的事情或结局,觉得自己难以应对工作,自我评价下降,怀疑自己的能力。”徐天对自己的状况很担忧。
脑科专家郭蓉娟认为,出现这些表现,是每个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都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但是,这些反应是处于应激状态的反应,需要自己认真对待。
她建议,要学会进行认知调整。这些情绪、行为、生理、认知方面的表现可能都是因为疫情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和思维怪圈。这个时候,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的原因造成目前的情况?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还有哪些事可以做?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有哪些?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认知更灵活、更实际。
疫情常态化,需适时调整计划
“疫情总是反复,除了担心害怕,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何时是个头啊?”采访中,不少人对未来表达了忧虑。
持续的高压之下,人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随着焦虑和恐惧的增加,情绪的起伏会影响生活节奏,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专家建议,这时候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经过近两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未来应对疫情会有更好的措施。
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和充满阳光。
心理学认为,经过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人类本就拥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使没有新冠疫情,生活中也存在各种压力,人们依旧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享受日常的喜怒哀乐。
疫情常态化下,更需要心情保持放松的常态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和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缓解内心的焦虑。
尽管因为疫情取消了婚礼和蜜月旅游,可是黄敏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形式的缺失并不妨碍我们感情的甜蜜,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尽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秩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能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