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health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新闻

北京:年内至少再换80万支 “十四五”末基本实现智能远传水表全覆盖 北京:年内至少再换80万支 “十四五”末基本实现智能...

(22日)是“世界水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联合大兴区荣华街道大雄郁金香舍社区举办了主题宣传服务活动,为...

  • 首届永定河马拉松赛下月开跑

    记者从北京冬奥公园了解到,公园内的北京首条全封闭马拉松路线将于4月22日迎来2023首届永定河马拉松赛。比赛路线途经马拉松大本营、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莲石湖公园、首钢园、滑雪大跳台、新首钢大桥等核心景点。...

  • 海洋馆送两尾中华鲟回长江

    3月28日是中华鲟保护日。21日上午,北京海洋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启“鲟梦中华 守护长江——2023中华鲟保护再启航”活动。活动将送两尾子一代中华鲟回到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参与产卵,助力中华...

  • 自然博物馆邀观众领略树文化

    21日,“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110余件“木”展品,带观众领略中国传统树木文化。 步入展厅,仿佛走进树木的世界,110余件展品通过“识木”“用木”“崇木”“惜木”四个部分,多角度展示中国树...

  • 大兴瀛海入市两宗共有产权房用地

    近日,本市土地交易市场大兴分市场公开挂牌出让两宗集体产业用地使用权,将用于建设共有产权住房,未来销售均价2.9万元/平方米。 此次入市的两宗地均位于瀛海镇西侧,京台高速公路以西,共包含5个地块,总用地...

  • 盛会育人才“服务”惠长远

    周末夜晚,世园公园3900盏花灯点亮,游人纷至。高峰期,上万人次的大客流南来北往、汇集于此,园内却秩序井然。 “经过世园会大客流的考验,我们建立了高峰勤务专人负责制并形成了常态,遇到大客流都能从容应对...

财经

北京:雨洪水废水回收再利用 管网漏损高科技直接锁定 北京:雨洪水废水回收再利用 管网漏损高科技直接锁定

城市节水各显其能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扩大再生水应用、大力开展节水改造、试点高科技装备监测用水等一...

  • 北京消费季小吃文化节启动

    (22日),2023北京消费季春歌京点小吃文化节在万丰小吃城启动。正阳门饭庄、翔达南来顺、全聚德中轴食礼、三元梅园等16家品牌带来百余种招牌小吃,首批“百姓日常喜爱的北京小吃”榜单也同步发布。 活动现场,不...

  • 古风运河生态水岸将现东五环

    东五环附近,通惠灌渠治理工程近日启动建设。明年,融合生态、文脉、商业的滨水空间将重现运河商业文化场景。 高碑店附近的通惠灌渠,挖掘机轰鸣作业,岸边已经挖出了坑槽,沿岸布置了施工围挡。接下来,通惠...

  • 西城区试点培养基层治理“诸葛亮”

    在高洋的办公桌上,两份文件特别显眼。一份是今年金融街街道邻里节的筹办计划,一份是新文化街五四青年节活动的方案。“我是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中央音乐学院社区的社工,现在正处于培训阶段,街道的重点活动、项目我...

  • 2023年京考调剂20日起报名

    北京市人事考试通用平台昨天(19日)公布2023年京考首批进入面试名单与调剂职位表,调剂报名将从今天正式开始。 首批参加面试人选未达到招考公告公布的面试比例人数的招录职位为调剂职位,将采用调剂的办法补充...

  • 以“邮”为媒话党史 牛街街道枫桦社区打造邮票特色党...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以深入实施“双提升”工程和“红墙先锋工程”为契机,依托“楼院+”党建项目,对枫桦社区门楼巷15号院的侧墙宣传栏、休闲座椅进行改造升级,同时以邮票为载体,以“邮票上的党史”为主题打造邮...

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发布时间:2021/11/19 健康 浏览:120

与自然灾害不同,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对人的心理带来一次又一次冲击。疫情下,如何找到释放压力的更好方式?

【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⑤】不逃避不恐慌,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

阅读提示

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难在瞬间发生,是短时的。源于去年初的这次新冠疫情,却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冲击。

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

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去年疫情暴发,刘娟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专业人士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

据心理咨询师王珏介绍,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

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

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强烈压力和抑郁症状,38%的人表示对沟通需求增加,26%的受访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去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

由于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恐慌不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关注政府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对待疫情保持一定的紧张和重视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度。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疫情的防控,以及病例的救治都有非常完备的方案。而且,我们已经认识到,新冠肺炎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做好个人防护,坦然面对,如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王珏说。

安心接纳,这些脆弱都是正常表现

“我一回到家就控制不了自己,可是我不想在孩子面前哭,显得我太不像男人。”对于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些新的事件不断去触发他们的创伤。一家康复驿站的志愿者对记者说,“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一定要哭,不要觉得没面子。情绪释放出来,才能更快地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对于更多没有感染的正常人,在疫情常态化的防控与管理中,大家既要注意防护,警惕可能出现的感染危险,又要正常开展工作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行业受到疫情冲击,有些人面临着降薪、失业,陷入双重压力中。

因为业务量降低,徐天所在的公司已经降薪30%,平日里脾气很好的他最近总是很烦躁。看着同事和领导很不顺眼,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常有骂人甚至动手的冲动。同时他还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感觉疲倦、食欲减少、睡眠变差,总是觉得全身肌肉紧绷、难以放松下来。

“我总是反复想很糟糕的事情或结局,觉得自己难以应对工作,自我评价下降,怀疑自己的能力。”徐天对自己的状况很担忧。

脑科专家郭蓉娟认为,出现这些表现,是每个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都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但是,这些反应是处于应激状态的反应,需要自己认真对待。

她建议,要学会进行认知调整。这些情绪、行为、生理、认知方面的表现可能都是因为疫情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和思维怪圈。这个时候,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的原因造成目前的情况?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还有哪些事可以做?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有哪些?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认知更灵活、更实际。

疫情常态化,需适时调整计划

“疫情总是反复,除了担心害怕,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何时是个头啊?”采访中,不少人对未来表达了忧虑。

持续的高压之下,人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随着焦虑和恐惧的增加,情绪的起伏会影响生活节奏,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专家建议,这时候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经过近两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未来应对疫情会有更好的措施。

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和充满阳光。

心理学认为,经过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人类本就拥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使没有新冠疫情,生活中也存在各种压力,人们依旧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享受日常的喜怒哀乐。

疫情常态化下,更需要心情保持放松的常态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和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缓解内心的焦虑。

尽管因为疫情取消了婚礼和蜜月旅游,可是黄敏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形式的缺失并不妨碍我们感情的甜蜜,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尽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秩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能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