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technology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要”顶天”也要”立地” 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融合

新闻

国庆假期去哪里?City walk 城市漫步渝中欢乐行 国庆假期去哪里?City walk 城市漫步渝中欢乐行

想要来一场不受拘束还有礼物拿的旅行,也想要来一场跟上网络热点的城市漫游,一切尽在重庆渝中! 不必远...

  • 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免费开放

    城市即展场,空间即艺术。昨天(21日),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的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和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四个展场同...

  • 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过渡期还剩百日 北京市166场宣讲...

    在机动车道上悠然自得,在自行车道里风驰电掣;有个车位刚刚还空着,转眼就被它占了;随便乱停的时候,消防车进不来,救护车出不去……“老年代步车”的特点,被东城交警张建总结到了“精髓”。昨天(21日)是违规电动三...

  • 《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地方标准下月起实施

    (21日)上午,《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北京市地方标准向社会公开发布。《规范》从医院保安员职责内容、服务要求、人员要求、装备配备及使用要求、应急管理和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对保安服务中的医患...

  •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年底开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建设项目日前完成竣工验收,将于12月18日开诊。作为大兴区目前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将为区域内居民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诊疗服务。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位于大兴地铁...

  • 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

    北京市多措并举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市共75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 市卫健委要求所有二、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儿科专业,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绩效考核...

财经

助力商家生意增长,巨量千川双11好物节今年玩很大 助力商家生意增长,巨量千川双11好物节今年玩很大

无论是头部商家还是中小商家,都要直面双11这场营销大考。随着新型电商业态的演进,抖音已经成为双11大...

  • 北京市文旅局首推京郊“乡村walk地图”

    (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首次推出“乡村walk地图”,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通过手绘地图形式,推介红色文化、历史印记、山水之间、探索乐趣、寻味乡村、艺术非遗6大主题45个乡村的徒步漫游路线。 地图...

  • 唐山LNG接收站外输天然气超500亿立方

    日前,一艘来自卡塔尔装载着21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的“米萨梅尔”轮靠泊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中国石油唐山LNG接收站码头,这是该接收站自2013年投产以来接卸的第460船。作为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挂牌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昨天(15日)挂牌亮相。为促进中医药产、学、研、用融合,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龙砂奉生膏滋传承基地三个基地同时揭牌。 据悉,...

  • 4号线西直门站添行李坡道

    携带大件行李乘坐京港地铁4号线的乘客,在西直门站走楼梯时无需再费力搬上搬下了。该站已完成步梯升级改造,在站台及换乘通道的步梯处各增加了一条行李坡道。 4号线西直门站临近北京北站,可与2号线和13号线西...

  • 地坛书市回归盛况彰显“文化+”深厚潜能

    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

要”顶天”也要”立地” 农业科技自强重在重塑融合

发布时间:2021/12/01 科技 浏览:136

日前,《“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21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等一批农业科技报告密集发布,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的垄断。

这些好消息,源自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以及在部分大宗作物领域取得的一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大步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跟过去比,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2个重要农业国家中,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为第一。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评价指标中,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学科引用量保持全球前1‰。从全球看,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论文和专利方面有优势。

不过,科技创新对农业大国的意义,不仅限于发表论文或项目验收报告的数量,而是要支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真正解决农业农村面临的问题。我国与有的国家相比,要么农业资源禀赋处于劣势,要么劳动力成本不占优势。如何用越来越紧张的水土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科技是突破口。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渗透,世界农业格局在深刻变革。面对内在约束和外部竞争,应努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困扰农业科技创新的难题仍未破解。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各自为战现象较普遍,各地农科院所分工不科学、“上下一般粗”,低水平重复多,协同创新少。农业科研项目投入竞争性过度、稳定性不足,使得不少科研人员忙于项目立项和验收,难以沉下心搞科研。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现象直接影响了成果应用。可以说,农业创新资源分散、效能不高是突出问题。反映到人才上,就是“上头”的农科领军人才和“下头”的农技推广人才“两头缺”。

因此,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避免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又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种地挑上“金扁担”。换言之,既要“顶天”,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又要“立地”,面向产业需求,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顶天”的关键词是重塑。我国有50多所涉农高校、10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的主体。过去受制于农业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导致论文发了很多、专利申请了很多,却面临“被锁在铁皮柜里”的尴尬。一方面要推动涉农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应有更多担当。要重塑农业科研布局,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央地优势特色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和科研项目制度。

“立地”的关键词是融合。前些年,我国奶业屡遭进口冲击。从科技角度看,症结是科研单位积累了大量奶业科技成果,但缺少转化平台和应用场景。为此,76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几十家乳品企业示范生乳分级技术,使得加工能耗降低和鲜奶品质提升。通过产学研融合,我国奶业找到了自己的竞争力。今后要支持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联合体,以利益为纽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此基础上,衔接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成果与市场结合,科技与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