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financial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去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9.81% 上市公司“动力源”作用持续强化

新闻

国庆假期去哪里?City walk 城市漫步渝中欢乐行 国庆假期去哪里?City walk 城市漫步渝中欢乐行

想要来一场不受拘束还有礼物拿的旅行,也想要来一场跟上网络热点的城市漫游,一切尽在重庆渝中! 不必远...

  • 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免费开放

    城市即展场,空间即艺术。昨天(21日),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的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和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四个展场同...

  • 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过渡期还剩百日 北京市166场宣讲...

    在机动车道上悠然自得,在自行车道里风驰电掣;有个车位刚刚还空着,转眼就被它占了;随便乱停的时候,消防车进不来,救护车出不去……“老年代步车”的特点,被东城交警张建总结到了“精髓”。昨天(21日)是违规电动三...

  • 《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地方标准下月起实施

    (21日)上午,《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北京市地方标准向社会公开发布。《规范》从医院保安员职责内容、服务要求、人员要求、装备配备及使用要求、应急管理和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对保安服务中的医患...

  •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年底开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建设项目日前完成竣工验收,将于12月18日开诊。作为大兴区目前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将为区域内居民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诊疗服务。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位于大兴地铁...

  • 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

    北京市多措并举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市共75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 市卫健委要求所有二、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儿科专业,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绩效考核...

财经

助力商家生意增长,巨量千川双11好物节今年玩很大 助力商家生意增长,巨量千川双11好物节今年玩很大

无论是头部商家还是中小商家,都要直面双11这场营销大考。随着新型电商业态的演进,抖音已经成为双11大...

  • 北京市文旅局首推京郊“乡村walk地图”

    (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首次推出“乡村walk地图”,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通过手绘地图形式,推介红色文化、历史印记、山水之间、探索乐趣、寻味乡村、艺术非遗6大主题45个乡村的徒步漫游路线。 地图...

  • 唐山LNG接收站外输天然气超500亿立方

    日前,一艘来自卡塔尔装载着21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的“米萨梅尔”轮靠泊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中国石油唐山LNG接收站码头,这是该接收站自2013年投产以来接卸的第460船。作为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挂牌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昨天(15日)挂牌亮相。为促进中医药产、学、研、用融合,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龙砂奉生膏滋传承基地三个基地同时揭牌。 据悉,...

  • 4号线西直门站添行李坡道

    携带大件行李乘坐京港地铁4号线的乘客,在西直门站走楼梯时无需再费力搬上搬下了。该站已完成步梯升级改造,在站台及换乘通道的步梯处各增加了一条行李坡道。 4号线西直门站临近北京北站,可与2号线和13号线西...

  • 地坛书市回归盛况彰显“文化+”深厚潜能

    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

去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9.81% 上市公司“动力源”作用持续强化

发布时间:2022/05/06 财经 浏览:101

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上市公司业绩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质量。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最新统计,2021年,全市场新增上市公司524家,年末公司数量增长至4682家,总市值96.53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截至4月30日,全市场共有46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经济增长“动力源”的作用持续强化,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的地位更加巩固。

业绩提升增韧性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64.97万亿元,占全年GDP总额的56.81%;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9.81%;非金融类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3%。约八成公司实现收入增长,四成公司收入连续三年持续增长。此外,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同比提高18.03%。

2021年,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5.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6%;扣非后净利润4.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9%,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约为5.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2%;近八成公司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显示出较高的盈利质量。

分行业看,按照证监会公布行业划分标准,19个行业大类中,约九成行业收入、七成行业净利润保持增长,约九成行业实现盈利,行业差异化特征显著。利润排在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业、制造业和采矿业,合计贡献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的接近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945.84%、335.12%和120.24%。

2021年,上市公司在保持高成长的同时,主动与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1年共有超过3300家公司推出现金分红预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1.67%。“现金分红证明上市公司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上市公司积极分红有利于培育稳健型投资者,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培育长期投资理念,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说。

研发投入添底气

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迭代产品服务,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增添了发展底气,增强了发展动能。

“2021年,上市公司在推动研发创新、加大资本支出、优化资本结构等方面表现突出。”陈雳说。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1.31万亿元,同比增长23.53%,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总额的47.02%。研发强度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专利数量从2020年末的122.70万件增加至2021年的145.05万件,增长了18.22%。

作为“硬科技”公司集中地的科创板,2021年研发强度保持高位,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共计852.4亿元,同比增长2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2021年底,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支超过14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三成。

研发投入加码促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创板公司全年合计新增发明专利7800余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108项,66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不少科创板公司及时开展应急攻坚,推动了新冠特效药、疫苗、快速检测试剂等加快落地。

应对挑战有信心

受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外部环境更趋不确定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上市公司发展带来了挑战。

在稳就业方面,沪市主板公司发挥了应有作用。2021年,沪市主板公司新增员工人数约24万人,整体就业人数达167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数量比重2.22%,高于2020年的2.19%。以GDP占比测算,间接带动就业人口在2亿人以上,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近三成。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增长4%,增幅居各行业前列。汽车设备、医药、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设备等行业员工规模均超40万人次,体现出稳增长与稳就业互促共进。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疫情压力,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上市公司积极配合保供稳价,通过内部挖潜力、降成本、提效益,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在毛利率承压的情况下,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费用率分别压缩2.9个、0.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交运仓储、住宿餐饮等行业克服疫情影响,费用率同比分别降低0.8个、1.0个、3.8个百分点,维持服务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3年多来,证监会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坚持把好入口关与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并重,聚焦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双轮驱动,着力化解违规占用担保和股票质押等突出问题。上市公司整体面貌发生积极变化,“晴雨表”功能得到更好发挥,有力支持了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以沪市主板为例,2021年有60余家公司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累计金额780余亿元;20余家公司解决违规担保问题,累计金额620余亿元。2021年年度报告期间,沪市主板新增发现存在占用担保的公司家数较2020年减少约六成。股权质押方面,2021年末,沪市主板存在股票质押的公司家数较年初减少逾50家,高比例质押公司数量较年初下降逾三成,较最高峰减少三分之二;年末质押待偿还余额7806亿元,较年初减少515亿元;市场整体履约担保较年初提高逾16个百分点,违约风险明显下降,整体风险进一步收敛,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疫情、地缘冲突风险等因素并未改变中国经济韧性较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拥有强劲发展的内生动力,包括完整的产业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丰富的政策工具等,这些都让中国经济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稳中向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