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免费开放
城市即展场,空间即艺术。昨天(21日),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的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和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四个展场同...
-
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过渡期还剩百日 北京市166场宣讲...
在机动车道上悠然自得,在自行车道里风驰电掣;有个车位刚刚还空着,转眼就被它占了;随便乱停的时候,消防车进不来,救护车出不去……“老年代步车”的特点,被东城交警张建总结到了“精髓”。昨天(21日)是违规电动三...
-
《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地方标准下月起实施
(21日)上午,《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北京市地方标准向社会公开发布。《规范》从医院保安员职责内容、服务要求、人员要求、装备配备及使用要求、应急管理和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对保安服务中的医患...
-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年底开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建设项目日前完成竣工验收,将于12月18日开诊。作为大兴区目前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将为区域内居民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诊疗服务。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位于大兴地铁...
-
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
北京市多措并举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市共75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 市卫健委要求所有二、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儿科专业,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绩效考核...
财经
-
北京市文旅局首推京郊“乡村walk地图”
(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首次推出“乡村walk地图”,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通过手绘地图形式,推介红色文化、历史印记、山水之间、探索乐趣、寻味乡村、艺术非遗6大主题45个乡村的徒步漫游路线。 地图...
-
唐山LNG接收站外输天然气超500亿立方
日前,一艘来自卡塔尔装载着21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的“米萨梅尔”轮靠泊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中国石油唐山LNG接收站码头,这是该接收站自2013年投产以来接卸的第460船。作为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挂牌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昨天(15日)挂牌亮相。为促进中医药产、学、研、用融合,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龙砂奉生膏滋传承基地三个基地同时揭牌。 据悉,...
-
4号线西直门站添行李坡道
携带大件行李乘坐京港地铁4号线的乘客,在西直门站走楼梯时无需再费力搬上搬下了。该站已完成步梯升级改造,在站台及换乘通道的步梯处各增加了一条行李坡道。 4号线西直门站临近北京北站,可与2号线和13号线西...
-
地坛书市回归盛况彰显“文化+”深厚潜能
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
现在和未来的我们怎么养老?九成80后已开始养老规划
发布时间:2021/12/25 财经 浏览:155
四成城市居民存在健康问题、平均在39.7岁开始考虑养老、九成80后已有自己的养老规划……城市30-39岁人群预计养老花费122.1万元,一线城市居民愿为自己养老支付9104元/月……
12月23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大数据画像。
《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选择居家养老的最多,占比52.9%,26.5%的人群选择社区养老,20.6%的受访者希望去机构养老(含旅居养老和海外养老)。与传统的“9073”模式相比,城市居民选择养老机构的意愿显著增强。一线城市(20.8%)、高收入人群(21.33%)接受机构养老的比例显著大于其他人群,“70后”(19.7%)选择养老机构的比例最高,男性(20%)比女性(15.1%)更接受机构养老。
而在养老机构选择上,最被看重的是氛围、医疗、服务;在选择养老机构档次时,5000-7999元的养老机构最受欢迎;而怕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是不愿选择养老机构的最主要原因。
该报告通过7个月的调查,覆盖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报告指出,随着中高收入老年人比例剧增,未来养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同时,在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城心养老”模式受到市场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郊区养老机构大多属于高端养老机构,费用较高,并不符合中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的养老需求如何更好满足?城心养老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将社区、养老院、医院等优质服务资源相匹配,贴近生活圈的融合式养老,也就是城心养老,实现闹中取静、临近子女和医疗。从而解决传统养老社区存在的子女探望难、快速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难的问题。这也非常契合今年11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符合其中提到的,“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在专题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养老需求具有很强的个性化。“首先这里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而是有效需求,包含人们的购买能力等要素。”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说道。
多位专家学者均提到,养老需求是有很大的差异化。
具体到个人,什么样的养老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石松指出,有三个因素最重要,第一,专业化的服务;第二,家的感觉;第三价格合适可以承受的支付能力。“只有三者有机统一,才是最适合你的,不需要跟别人攀比。”黄石松坦言,城心养老的优势是资源整合比较容易,但难题是成本高,跟老年人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之间会产生差异。要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需要多方共建共享,政府、家庭、社区、保险、住房制度改革一起来推进。
“养老要过得好,投资很重要。”郑秉文称,要将投资从房产等物理形态变成金融形态,提高未来的支付能力。“老龄化是必然趋势,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注重投资你的养老金融工具,从现在开始为老龄化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