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西泠拍卖收官征集 | 11月11日至12日,北京站
西泠拍卖收官征集: 北京站 时间:11月11日至12日(周六、周日) 地点:西泠拍卖北京办事处,东城区东四头条7号(近地铁5号线东四站B口) 西泠春秋大拍、西泠(绍兴)拍卖、西泠网拍•艺是...
-
2023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邀请您助力!
它来了它来了,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来了!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与线上答题,为本区助力,作科普“答”人!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线上形式开展每日答题、限时挑战答题、好友实时PK答题、...
-
国庆假期去哪里?City walk 城市漫步渝中欢乐行
想要来一场不受拘束还有礼物拿的旅行,也想要来一场跟上网络热点的城市漫游,一切尽在重庆渝中! 不必远行,漫步渝中。 9月29日-10月8日沉浸式体验山城浪漫,在城市漫游里追赶网络热度,换一种旅游视角,融入...
-
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免费开放
城市即展场,空间即艺术。昨天(21日),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的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和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四个展场同...
-
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过渡期还剩百日 北京市166场宣讲...
在机动车道上悠然自得,在自行车道里风驰电掣;有个车位刚刚还空着,转眼就被它占了;随便乱停的时候,消防车进不来,救护车出不去……“老年代步车”的特点,被东城交警张建总结到了“精髓”。昨天(21日)是违规电动三...
财经
-
海新域FA业务“亮剑”
从部门成立到工作链路的打通,从服务模式的探索再到大信息、生物医药专场企业股权融资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北京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新域”)FA事业部门用了不到四个月。 国资引领,五大亮...
-
平安人寿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活动以“汇聚金融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为口号,旨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增强金融安全意识。平安人寿...
-
苍洱见秘境,艺术即生活
大理半山艾迪携任萌潮流艺术展亮相,打造云南旅居风向标 艺术惊艳时光,美好恰逢其时——2023年9月30日,大理半山艾迪艺术示范区正式亮相,同期启幕的还有项目与青年艺术家任萌合作的“潮行之境·心动半山” 潮流艺术展。...
-
助力商家生意增长,巨量千川双11好物节今年玩很大
无论是头部商家还是中小商家,都要直面双11这场营销大考。随着新型电商业态的演进,抖音已经成为双11大促商家必争之地,这次抖音双11巨量千川助力商家提前备战,抢夺双11流量,赢战双11。 巨量千川作为商家双1...
-
北京市文旅局首推京郊“乡村walk地图”
(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首次推出“乡村walk地图”,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通过手绘地图形式,推介红色文化、历史印记、山水之间、探索乐趣、寻味乡村、艺术非遗6大主题45个乡村的徒步漫游路线。 地图...
22城集中供地首年:累计揽金破两万亿 国企成拿地主角
发布时间:2022/01/03 新闻 浏览:136
12月27日上午,郑州第三次集中供地以94亿元出让14宗地块落幕。与此同时,中建智地经过与龙湖集团长达40分钟的拉锯战,以18.63亿元成功将北京第三次集中供地唯一一宗现场竞价的地块收入囊中。至此,2021年22城集中供地收官。
据中国网财经统计,2021年全国22城集中供地总成交地块1990宗,总成交金额2.25万亿元,呈现出“城市热度冷热不均、流拍率上升、土拍政策调整、国企民企参与度不一”的特征。
杭州2199亿元成交额领跑
22城中,除宁波外,其余21城均已完成三次集中供地,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总成交金额均突破千亿元,杭州更是以2199亿元领跑。
公开数据显示,杭州第一次集中供地便以1178亿元成交金额霸榜;第二次集中供地中,17宗终止出让,撤牌率54.8%;第三次全面回暖,推出的35宗涉宅地块全部成交,其中24宗封顶摇号,封顶率69%,成交总额762.8亿元。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随着最后一批集中供地结束,2021年杭州土地出让金总额达到了3014亿元,同比增长20.4%,突破3000亿大关创下新高。自2017年以来,杭州已经连续5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超2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卖地大城”。
紧随其后的北京,今年三次集中供地总成交金额为1906亿元,其中第一次集中供地土地出让金突破了千亿,此次供地成交面积也占到了北京全年供地计划的56.3%。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第二次集中供地开拍前夕,由于43宗出让宅地中26宗地选择延长挂牌至下一批次集中供地,因此只有17宗地块挂牌出让,最终全部成交,总出让金额513.5亿,约是首批次的一半,而延长挂牌的现象也让北京第二次供地成交率不足4成。
4个一线城市中,深圳以总成交38宗地块、成交额959亿元垫底,不过,却以97.44%的成交率排在22城之首。在普遍低迷的第二次集中供地市场中,深圳表现抢眼,除1宗流拍外,其余21宗地块成功出让。今年三次集中供地,深圳共计546万平方米的规划建筑面积与2020年宅地供应规模基本持平,总出让金虽未过千亿,但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19.9%。
与上述几大城市相比,长春、合肥等城市三次集中供地则较为低迷。其中,长春第三次供地12宗待拍地块9宗因无企业报名流拍,仅成交3宗地块,19.09亿元的成交额也刷新22城土拍最低记录;第一次和二次集中供地,虽然成交地块在40宗以上,但流拍率分别为25%和30%,成交地块整体溢价率分别为3.3%和0.4%,存在流拍率高、溢价率低的现象。
合肥三次集中供地成交额375亿元,排在22城末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在第二、三次集中供地中,流拍率均过半,分别达到52.94%和63.64%。
22城土拍政策作用好坏参半
回顾22城首次集中供地,所有住宅用地71%设定了土地价格上限,“限地价+控房价+竞配建/竞自持”的规则搭配更是多数城市的选择,以达到控制土地溢价率、控制房价、加大租赁房供给的目的,有效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
为平抑土拍的高热情绪,多数城市在第二次集中供地前调整土拍规则,自然资源部也从拿地资质、资金来源、溢价率、品质等方面完善供地制度。整体看,第二次集中供地拍卖规则调整涉及严格双限,引入“定品质”、“竞品质”、“摇号”等机制取代“竞自持”、“竞配建”,下调土地溢价率上限,提高保证金比例及参拍门槛等。
第二次供地拍卖规则调整后,长春、厦门、无锡三城因率先完成第二次集中供地未受影响,其余19城的第二次竞拍热度均明显下滑,南京、杭州、北京、重庆等第一次供地的热门城市降温明显。
据中国网财经统计,22城第二次集中供地成交地块641宗,相比第一次下降25.47%;成交金额6388亿元,相较第一次下降39.84%。第二次集中供地共计流拍89宗地块,撤牌198宗地块,整体流拍撤牌率达到32.8%,而首次集中供地流拍率仅为6.27%。
平安证券数据显示,首次供地较热的成都、苏州第二次供地底价成交占比达到50.7%、72.7%,第一次供地平均溢价率最高的重庆,第二次供地近乎全部底价成交,最高溢价0.43%,此外北京、杭州等城市流拍和中止交易占比均超过50%,长春、福州等城市流拍和中止交易占比均超过30%。
对此,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表示,第二次集中供地与市场下行周期及企业资金承压时点重合,市场整体明显降温。除政策调控频繁、市场调整压力、房企资金承压等因素外,第二批次地块的初始价格、捆绑限制、试点规则、品质要求等出让条件限制,亦是房企观望情绪上升和流拍撤牌上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第二次集中供地整体偏冷,第三次集中供地前多数沿用“810土拍新政”要求外,广州、武汉、杭州、苏州等城市在第三次集中供地前,在竞买方式、限价要求、房企缴纳土地费用、优质地块推出等方面放松土拍政策。
以苏州和武汉为例,第三次集中供地中,苏州在房企土地保证金及首次缴纳土地出让金方面给予放宽,最终以26宗地块、402亿元成交回暖至第一次供地水平;而武汉则优化竞买方式,第三次土地出让累计成交46宗,揽金502.5亿,成功回暖。
央企国企成二三次拿地主力
第一次集中供地中,“联合拿地”成为不少房企的土地策略之一,滨江集团以67%的联合比例领跑榜单,其后金科、卓越、首开均保持60%以上的联合拿地比例。不过,仍有8家拿地在3宗以上的房企选择独立拿地方式,其中旭辉与建发拿地宗数均超过10宗。
与第一次集中供地民企活跃相比,第二次、第三次集中供地国资房企开始唱“主角”。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2021年三次集中供地,保利发展在20城落子53宗,拿地金额1087亿元突破千亿,中海也拿到31宗,拿地金额838亿元,华润、招商蛇口、建发等国企拿地金额也纷纷突破500亿元。
2021年下半年,多家房企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金融监管、房企融资政策持续加码,加之第二次供地土拍规则趋严,土地市场遇冷。资金压力下,民营房企的拿地意愿和能力不敌央企、国企,后者成为拿地主力军。
广州第二次集中供地中,参拍房企以中海、越秀、珠实、中铁建、葛洲坝等央企国企为主,成交的23宗地共有16宗为央企、国企所拿。重庆的第二次集中供地,参拍企业中有26家央企、国企,2家民企。而在青岛第二次供地中,金茂参与竞拍并拿地8宗,地块出让金合计为35亿元,拿地数量、金额均排在第一位。
天津第二次供地,中海地产斥资85.4亿元摘得3宗地块,成为拿地金额最多的房企;中铁投资底价连拿6宗地块,成为此次拿地最多的房企。成都第二次集中供地中,58宗地块吸引了45家房企,其中央企国企高达30家。
“国资兜底”的现象在第三次集中供地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申港证券数据显示,第三次集中供地城市中,长春、无锡等城市的国企、央企拿地占比均超过70%,其中长春第三次集中供地成交地块全部由国企、央企摘得,在无锡成交的20宗土地中,政府平台取地17宗。
此外,深圳第三次集中供地成交的11宗地块,5宗被深圳地铁集团摘得,深业、深物业、深港科创各取得1宗,深业联合盐田安居摘得1宗,深圳本地民营房企鸿荣源和星河各拿1宗。不过,一向“抢手”的深圳土地市场此次并未出现规模房企的身影。
当然三次集中供地中,也不乏一些民营房企积极拓储。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融创在9城拿地50宗,拿地金额771亿,位于民营房企之首,其中落子重庆、青岛两城地块达到25宗;龙湖集团布局18个城市拿地47宗,成为布局城市最多的民营房企,拿地金额604亿;万科拿地38宗,拿地金额424亿元;绿城也斥资535亿将30宗地块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