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夜经济提质升级之路如何走
夜幕下的四川阆中古城光影璀璨,以南津关古镇、嘉陵江江面为舞台,不同主题的场景接续变幻,呈现出一幅鲜活的“蜀味”画卷;在北京,亮马河游船旅游开启首航,夜色中划出一道光影闪耀的风景线;在安徽黄山,徽州古...
-
电、光、锂“新三样”走俏海外
3月17日,在深圳盐田港码头,150辆比亚迪唐EV汽车顺利完成报关手续后,通过集装箱运输的方式驶向挪威奥斯陆,供给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 记者从深圳海关了解到,电(新能源汽车)、光(光伏产品)、锂(锂电池...
-
构建数字经济“朋友圈”,天融信将持续扩容
3月30日,天融信科技集团主办的“势在·人为”融信天下合作伙伴大会2023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天融信在渠道营销体系建设方面与合作伙伴在26大行业,300多个细分领域达成了合作,全行业营销、全区域覆...
-
北京:老旧铁路桥涵洞变身“元宇宙时光隧道”
(28日),位于京哈铁路沿线的“元宇宙时光隧道”正式亮相,成为继“元宇宙森林”、“双生之树”等之后,北京市朝阳区打造的又一处“数智”打卡地。 “元宇宙时光隧道”位于尚8国际广告园内,原为双井辖区京哈铁路沿线桥梁...
-
北京石景山启动建设城市新青年社区
北京市石景山区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项目近日启动,该项目由石景山区政府与市保障房中心合作投资,是石景山第一个通过专业化运营管理盘活农工商存量房屋的试点项目。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投入运营,可提供房源...
财经
-
中国建设银行公布2022年度经营业绩
稳中求进促发展 提质增效强信心 中国建设银行公布2022年度经营业绩 2022年财务数据摘要(人民币): • 集团资产总额34.6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37%。 • 净利润3,231.66亿元,较上年增长6.33%;利息净...
-
规范“消”字号产品市场需多方共治
《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消”字号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案件办理过程中,检测机构出具的定量检测报告是行政监管和检察监督的有力依据,但获取报告却是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面对的工作难点。 ...
-
2025年北京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将达250万千瓦
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园区、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到2025年,北京市将实现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50万千瓦左右的目标……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研究制定...
-
去年147家国企混改募资近千亿元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布的2022年度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市场运行报告显示,去年共有147家国有企业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募集资金总额995.65亿元。募资金额超10亿元的项目增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
-
大兴国际机场开启夏航季
从26日起,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启动2023年夏航季航班计划。本航季将持续至10月28日,共计217天。夏航季计划开通国内定期客运航线147条,陆续新增20余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包括北京大兴至莫斯科、阿姆斯特丹、大阪、东...
创新·融合·开放:从世界制造业大会感知中国制造“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1/11/26 新闻 浏览:130
智能旅行驾驶舱,演绎“触手可及”的智慧出行;高速磁悬浮列车,打开“贴地飞行”的交通新畅想;支持智能物流仓储的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智能水稻收割机……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精彩纷呈。
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正在全球经济深度变革背景下,依靠数字化赋能和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并以开放合作的胸怀,与世界分享中国制造的新机遇。
制造业按下创新“加速键”
在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的“高端装备制造”展区,一台其貌不扬的发动机引发了一阵阵“没想到”“了不起”的赞叹。小小的发动机有何“大名堂”?
“不要小看这台发动机,里面一片小小的叶片,要耐得住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承受得住几十吨的重量。”这台发动机的生产企业安徽应流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应流集团经过多年潜心研发生产的一款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已经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等大国重器上,并走出去为国际龙头企业供货。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本次制造业大会上,越来越多像应流集团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展示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制造魅力。
一刻钟可以充电80%,这是浙江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制造业大会上展示的“黑科技”,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慢、跑不远的“痛点”,该公司研发了直流电压转换器,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的高压快充,缓解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的“里程焦虑”。
“我们从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起家,如今成为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和软件服务供应商,靠的是创新制造的硬核力量。”宁波均胜电子副董事长朱雪松说,目前企业正针对智能电动汽车开展新一轮关键技术攻关,拿出每年营业收入的6%到7%投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电控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成立均胜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均胜新能源研究院,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
此次制造业大会上,记者还看到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来的制造“黑科技”。煤炭和矸石分不开,一台机器就可以将矸石“淘”出来;塑料制品增加碳排放,聚乳酸制成的一次性用品可以在光合作用下消失;锂电池需要隔膜,干法双拉涂覆技术安排上……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提升创新能力,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进军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支撑。”安徽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说。目前仅安徽省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9家,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肩负着维护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的重要使命。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表示,工信部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领航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制造“数智化”加速演进
“未来,买车的人可以自主参与到车的设计中。”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首日,在来自山东青岛的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边,公司与奇瑞汽车联手打造的汽车定制化生产模式吸引了众多目光。
展台负责人杨国栋告诉记者,公司与奇瑞汽车携手打造的汽车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汽车制造业的“数实融合”,探索了“智”造转型新路径。“通过工业互联网构建人、机、物互联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综合制造成本降低26%,生产效率提升32%。下一步将以场景化服务为基础,向服务化制造业转型。”奇瑞信息化公司总经理陶传羽说。目前,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服务包括奇瑞在内的7万家企业,打造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和标杆工厂。
上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云端,共享模式快速降低单个企业的数字转型成本;赋智,重构产业链、重塑创新链。今天,快速迭代的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激活数字化“智”造的新动能。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哈工轩辕操作系统,也是智能工厂的‘大脑’。”在制造业大会“高端装备制造”展区,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软件工程师左润东向记者演示了智能工厂的智慧运行。
在这个展区附近,一大批“数智”制造场景让人大开眼界:敏捷的AGV小车来回穿梭,高效、准确地装卸物料;“5G+超高清工业摄像机”化身专业“质检员”,不放过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点瑕疵;“能源控制大脑”精准计算每个流程的实时能耗,发现异常立即预警……
参展的海螺集团董事长王诚说:“数智化是现代制造业的新引擎。我们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形成一键输入、全程智控、高效执行、智能保障的全智慧生产方式,推动传统水泥产业向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工业设备总数达到7600万台(套),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800个。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由深化局部应用迈向突破全面集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说,未来谁掌握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谁就有可能集成全球的制造资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在大会上表示,未来将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保障。
扩大合作“朋友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我们已经连续参加四届进博会了,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刚参加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39岁的诺贝尔轴承(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继钊便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来到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进一步宣介产品,希望扩大合作“朋友圈”。
从进博会到制造业大会,耿继钊是众多“赶会”的外企人员之一。
“我们对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耿继钊说,过去4年来,诺贝尔集团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地相继设立4家分支机构,分享到中国开放政策的红利,在中国的销售收入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
首次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耿继钊带来了全新产品轴承单元。目前已经获得不少意向订单。
在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式上,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克里斯蒂安·武尔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很多地方肆虐,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重大挑战,制造业大会的举办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希望。
“我们有40多年氢能应用历史,参加制造业大会,我们希望得到展示和合作机会。”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林德公司是一家技术领先的工业气体和工程公司。林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区域运行负责人丁正军说,林德大中华区目前运营100多个应用现场,中国的碳减排承诺让他看到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开放合作是历史潮流,共享共赢是人心所向。
从吸收外资保持较高增速来看,我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31.5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
推动中外产业链的融合互补,既是现实之需,也是共赢之举。
研发中心和工厂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研发中心一期2020年12月落成,车间改造和新建正如火如荼……作为四届制造业大会的见证者,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是大众汽车集团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年产量预计达35万辆,首款车型计划于2023年投产。
“我们把最新的技术、平台带到中国来,也将引进超过20家供应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壮大。”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邵剑说,公司的外商投资比例已由50%提升至75%,“这坚定了我们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从市场准入、关税水平等维度来看,中国正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将进一步增加利用外资规模,让更多的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市场的机遇,在维护供应链创新链畅通的同时,促进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