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向智而行 破局增长 | 2024财能书院CFO年度论坛在北...
图 | 2024财能书院CFO年度论坛现场 2024年11月15日,由财能科技主办的2024财能书院CFO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财会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教授以及企业CFO、财务总监等近600人出席论坛。本...
-
火热报名中!11月15日·北京,邀您共赴2024财能书院...
2024年,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人工智能+”加速冲击千行百业,众多企业深陷转型困局,亟需发掘增长新动能。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变革先机,打造一流数智化财务管控体系,赋能业务开...
-
2024“白塔夜话”文化活动启幕,单霁翔谈文化遗产保护
9月24日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西城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白塔夜话”文化系列活动主会场活动在北海公园阐福寺启幕。图为乐手现场演奏。 ...
-
动码印章创新防伪技术助力数字经济建设,加速数字...
数字经济代表全球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今中国已成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数字经济领先国家,为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增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北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
-
专访爱普生中国总裁岩崎哲也:携手中国伙伴迈向更...
“面对当下的全球环境问题,我们认为爱普生拥有的‘省、小、精’技术,无疑为改善环境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爱普生香港有限公司总裁岩崎哲也在接受中国环境报专访时谈及,“省、小、精”...
财经
-
2024 CFS专访米思米董事长徐少淳:AI赋能非标件制...
在7月26日圆满落幕的CFS 2024第十三届财经峰会暨Amazing 2024创新企业家节上,AI技术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激发新活力成为了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米思米作为全球知名的工业零部件供应商受邀参加此次盛...
-
2024中国工程管道管材综合实力供应商百强榜单发布
2024年7月25日,由招投标供应链品牌推介平台主办的2024(第七届)中国工程管道管材评价推介活动圆满结束,备受瞩目的“2024中国工程管道管材综合实力供应商百强”榜单正式发布。 本次活动旨...
-
共建医美行业合规生态圈|华熙生物2024医疗美容机构...
6月26日,华熙生物润致「2024医疗美容机构合规增长运营会·北京站」顺利举行。华熙生物合规会旨在推动医美行业的合规化运营,确保医美机构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会议通过邀请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医美...
-
利安人寿:党建引领助力美好生活 健康快车增色皖东...
近日,为迎接4月7日“世界卫生日”,利安人寿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大四附院”)积极践行党建引领健康联盟合作协议,联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安徽滁州涵博健康集团医院、中国铁塔集团滁州分...
-
利安护航 与宁同行—— 利安人寿超200亿保险保障助力...
3月17日,2024南京半程马拉松在南京建邺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鸣枪开跑。全球2万多名跑者齐聚南京,奔跑在“全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领略长江之滨古都城市的厚重,感受生生不息、协同包容的长江文化。利安人寿连续...
“小巨人”上市,”老生常谈”考验地方新智慧
发布时间:2021/10/20 新闻 浏览:191
上市不是中小企业“成才”的唯一路径,不上市有不上市的好处,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道路才是中小企业的追求。只有各方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明确了上市的优劣和禁忌,才能更好理解并用好用足资本市场。
最近,湖南、辽宁、广东等地出台政策,积极开展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支持相关企业登陆主板、科创板、新三板,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少人为此点赞,但也有少数人觉得是“老生常谈”。
自几年前“专精特新”概念提出以来,就有浙江余姚、江苏江阴、福建晋江等地对中小企业上市重奖的先例,尤其在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上市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如何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上市、给“上市的旧瓶装新酒”,更加考验各地智慧。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卡脖子”问题突出。解决这一矛盾,要求中国经济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站在这一高度重新认识“小巨人”企业上市问题,各类市场主体更应主动适应新阶段的新变化,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不能“撒胡椒面”,要有所取舍,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那些“两高一资”企业、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精神相悖的企业,甚至已经在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上的企业,即便财务数据再抢眼、税收贡献再突出、技术特色再鲜明,也不应纳入培育“小巨人”企业上市的范畴。中小企业必须明晰,上市绝不是“排队领大米”,而是在符合上市的必要条件下优中选优。
支持“小巨人”企业上市要防止一拥而上,避免“为了上市而上市”。近两年来,中小企业迎来一轮上市热潮。中信证券统计,2019年至今,有560余家中小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多数集中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取道境外的港股、美股上市,流通市值在数百亿元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超过八成。
梳理这些已上市的中小企业,多数主业特色鲜明,但也有极少数仅是依靠境外股市特殊的上市路径勉强圆了上市梦,企业自身的内功、主业和创新并没有太大改观;有的缺乏一技之长,依然只能靠刷概念、编故事、贴标签、忽悠地方政府补贴生存。这些“为了上市而上市”的中小企业带来各地的资源浪费,增加了潜在的金融风险,也违背了“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的初衷,与国家培育“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的目标相距甚远,理应杜绝之。
支持“小巨人”企业上市不能全靠港股、美股等外部金融资源帮助,要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上市是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双向选择”,也是国际金融实力的比拼。即便是在新股发行注册制下,登陆资本市场也不是见者有份,更不是拔苗助长。过去防控金融风险的经验表明,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中国资本市场必须提升国际竞争力、包容性和普惠性。反过来看,任何已经或排队上市的中小企业必须对上市的成本、门槛、风险和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力争水到渠成。即便没有上市也不该气馁,上市不是中小企业“成才”的唯一路径,不上市有不上市的好处,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道路才是中小企业的追求。
从不“撒胡椒面”到防止一拥而上,再到优中选优,这些上市的新智慧正在成为中小企业和投资者的指引,也应对地方政府和证券部门有所启示。回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维度看,“小巨人”企业上市多点这样的“老生常谈”也无妨,只有各方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明确了上市的优劣和禁忌,才能更好理解并用好用足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