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免费开放
城市即展场,空间即艺术。昨天(21日),以“空间的能量”为主题的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朝阳区CBD公共空间和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四个展场同...
-
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过渡期还剩百日 北京市166场宣讲...
在机动车道上悠然自得,在自行车道里风驰电掣;有个车位刚刚还空着,转眼就被它占了;随便乱停的时候,消防车进不来,救护车出不去……“老年代步车”的特点,被东城交警张建总结到了“精髓”。昨天(21日)是违规电动三...
-
《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地方标准下月起实施
(21日)上午,《保安服务规范 医院》北京市地方标准向社会公开发布。《规范》从医院保安员职责内容、服务要求、人员要求、装备配备及使用要求、应急管理和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对保安服务中的医患...
-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年底开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建设项目日前完成竣工验收,将于12月18日开诊。作为大兴区目前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将为区域内居民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诊疗服务。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位于大兴地铁...
-
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
北京市多措并举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市共75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 市卫健委要求所有二、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儿科专业,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绩效考核...
财经
-
北京市文旅局首推京郊“乡村walk地图”
(21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首次推出“乡村walk地图”,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重点,通过手绘地图形式,推介红色文化、历史印记、山水之间、探索乐趣、寻味乡村、艺术非遗6大主题45个乡村的徒步漫游路线。 地图...
-
唐山LNG接收站外输天然气超500亿立方
日前,一艘来自卡塔尔装载着21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的“米萨梅尔”轮靠泊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中国石油唐山LNG接收站码头,这是该接收站自2013年投产以来接卸的第460船。作为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挂牌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昨天(15日)挂牌亮相。为促进中医药产、学、研、用融合,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龙砂奉生膏滋传承基地三个基地同时揭牌。 据悉,...
-
4号线西直门站添行李坡道
携带大件行李乘坐京港地铁4号线的乘客,在西直门站走楼梯时无需再费力搬上搬下了。该站已完成步梯升级改造,在站台及换乘通道的步梯处各增加了一条行李坡道。 4号线西直门站临近北京北站,可与2号线和13号线西...
-
地坛书市回归盛况彰显“文化+”深厚潜能
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
防返贫、促就业 为乡村留守女性指明增收之路
发布时间:2022/03/10 新闻 浏览:119
清晨,37岁的周艳秋洗好碗筷,将奶粉冲好,又把刚一周岁的小儿子哄睡着,便匆匆忙忙地出门去了。
“先平针勾底,第一圈起步20针,第二圈隔2针加1针…..”,在碧桂园滦平县乡村振兴手工编织培训车间里,周艳秋开始了新一天的培训教学工作。在这里,她不再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不是邻居口中的好儿媳,而是学员眼中“有本事的周老师”。
倔强女孩与中国绳结的“不解之缘”
和许多小女孩一样,周艳秋自小便心思细腻。由于性格内向,不擅交际,在家做手工便成了她的日常爱好。高中毕业后周艳秋决定到北京闯荡,卖服装、卖手机、卖图书等做了很多尝试,由于性格内向,几年下来并没有做出明显的销售业绩,生活也一直平平淡淡。
2008年,周艳秋成家时家庭比较拮据,为了维持全家生计,同时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经过认真考虑,2014年她决定离开北京,回到滦平。此外,更快的掌握一技之长可帮助家庭增收,周艳秋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最终选择学习从小感兴趣的编织技艺,“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编织手艺感兴趣,闲暇时经常研究非遗传承的绳结编织方法。”
说干就干,周艳秋在网上购买了一批编织学习书籍,一有空就抱着书上的图仔细琢磨,反复练习。啃完一本本专业书后,周艳秋发现,技术是学会了,编织方面的文化知识还是很欠缺,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北京有一位李老师,编织方面的知识丰富、技术娴熟。当天晚上,周艳秋便安排好家里的事情,拉上行李箱,到北京“拜师学艺”。
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周艳秋的绳结技艺大幅精进。学习完成后,周艳秋到文化旅游局,成功申请了中国结绳结技艺非遗传承人,“真是多亏了李老师的悉心指导”,时隔多年,周艳秋仍会暗暗感叹。
编织技能为留守妇女探索致富新门路
经过多年的钻研学习,周艳秋凭着一股韧劲儿,在绳结技艺上不断精进,先后获得了滦平县编织比赛“巧手创富”奖、全国中国结绳结艺术群体网络比赛“编织能手”等奖项。
在家人的支持下,周艳秋开办了编织技术培训班,每月进行为期7-14天的培训。对周艳秋而言,培训工作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由于地处乡村,学员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纪律性和领悟能力较低,部分学员封建思想严重,认为妇女就应该在家做家务、干农活。
为了帮助学员提升思想、拓宽眼界,周艳秋每天在培训班上分享成功案例和励志短片,并定期组织团建,拉近老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每期学员中都有人是“左撇子”,周艳秋总会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
2018年,碧桂园北京区域乡村振兴部入驻滦平,为帮助贫困户提升就业技能,开始开办免费编织技能培训班,周艳秋受邀成为培训班的讲师。在北京区域乡村振兴部的帮助下,周艳秋尝试开展分组教学,学员以强带弱,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指导,慢慢地,基础薄弱的学员也能很快赶上学习进度。
在多年的培训工作中,周艳秋遇到过很多学员,有的出于好奇,有的想学习一项技能,有的想学习后接单挣钱,有的想交朋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学员们都会坚持到结业。让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深度贫困户中的家庭妇女参与进来了。
李小安学员让周艳秋印象深刻,她发现几次下课时,李小安都没有完成当日进度,第二天交作业时却都以正确的针法完成了。详细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每天上课时,李小安都会做详细的笔记,晚上回家后自己仔细琢磨,完成当日的作品,“碧桂园给了这么好的免费学习机会,我得好好珍惜学点本事才行”,李小安说道。
而对于和碧桂园的合作,周艳秋坦言:“碧桂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安心的教学环境,培训全程都配有专职的班主任为大家保障后勤,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很大帮助”。受碧桂园工作人员帮扶精神的影响,周艳秋也会抽时间上门教一些不方便出门的人员,并为她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工作,闲暇时,还会开直播进行教学,录制免费的视频教程分享给留守在家的妇女。
据了解,培训后的学员采取计件形式,由碧桂园对接国内外销路,多劳多得,学员日均可以挣40-80元不等,平均每月可挣800-1000块钱。截至2021年12月已帮助转移当地群众就业1108人,扶持龙头企业2家,并帮助培育完成2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其中有1060人是当地贫困户,目前均已获得就业机会。碧桂园滦平县乡村振兴部工作人员许雪松说,未来,将继续组织相关技能培训活动,以实际行动解决困难群众的收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