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75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夜间急诊
北京市多措并举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市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市共75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 市卫健委要求所有二、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儿科专业,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绩效考核...
-
19宗商品住宅用地拟年内入市
20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发布了2023年第三轮拟供应商品住宅用地清单,共涉及19宗地,土地面积100公顷,地上建筑规模221万平方米。据悉,这19宗地将最晚于11月20日组织发布出让公告。 第三轮拟供应用地...
-
北京站北京西站周边道路通行方式有变
北京站、北京西站周边道路的通行方式已发生明显变化。市交管局透露,今年暑运期间,这两个火车站附近道路曾多次出现车辆拥堵。在中秋、十一假期来临前,交管部门经过实地调研,在两个车站周边调整了交通流线、优...
-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预计2024年竣工
9月16日,连接京冀的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施工现场,随着架梁吊机的平稳运行,长度27.117米、重53.1吨的钢箱梁精准吊装到位。至此,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项目下部结构基本完工,顺利转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自9月1...
-
天津港上演海铁联运“接力跑”
18日下午,随着铁路机车的一声鸣笛,满载着100个标准集装箱有色金属矿石的列车从天津港集装箱中心站开出,发往内蒙古包头。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矿石,在到达天津港后从货轮上卸下,便开始马不停蹄地转运至货运列车...
财经
-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挂牌
北京管庄中医药产业园昨天(15日)挂牌亮相。为促进中医药产、学、研、用融合,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中药炮制技术实训基地、龙砂奉生膏滋传承基地三个基地同时揭牌。 据悉,...
-
4号线西直门站添行李坡道
携带大件行李乘坐京港地铁4号线的乘客,在西直门站走楼梯时无需再费力搬上搬下了。该站已完成步梯升级改造,在站台及换乘通道的步梯处各增加了一条行李坡道。 4号线西直门站临近北京北站,可与2号线和13号线西...
-
地坛书市回归盛况彰显“文化+”深厚潜能
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故土乡愁的内在贯通,将地坛与书市牢牢地系在了一起。书市火热,是文化力量的彰显,是消费潜力的象征。北京既不缺资源,也不缺创意,更多的探索想象可以被付诸实现,抓住机遇增加优质产品与...
-
延庆推出7条金秋采摘季线路
延庆区11日启动金秋采摘季,推出赏红阅秋、花海徜徉、探秘研学、丰收采摘等7条金秋采摘季精品线路。 沿“赏红阅秋”线路,市民游客可打卡奥林匹克园区“天空之镜”,再到世园公园赏红叶、看花灯;沿“花海徜徉”线路...
-
北京市首次公开庭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案
一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案,日前在顺义区公开庭审。这是本市13个涉农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成立以来首次公开庭审的案件。 庭审现场,经过申请与答辩、举证质证、事实调查等各个环节,双方当事人围绕争议...
向4000亿元进击 上海浦东做强“创新药”引擎
发布时间:2022/02/10 新闻 浏览:139
2021年,共有5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20%——在全国的生物医药版图上,坐拥张江“药谷”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是当之无愧的高地。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一些在张江研发的新药,产业化落地还存在瓶颈,影响了浦东生物医药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打造。
近日,浦东新区正式发布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通过强化制度创新、开展混合用地试点等措施,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进一步做强中国创新药的强劲引擎。
从细胞免疫治疗到手术机器人浦东进入创新药收获期
开展首例国产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首例国产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首例国产机器人单孔手术——近日,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企业自主研发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成为第一款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内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临床与商业价值高的产品方向,也是《“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高端医疗器械。2000年以来,全球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被国外品牌长期垄断,高昂的设备采购和手术耗材费,限制了机器人手术的大规模临床应用。
微创机器人总裁何超表示,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上市可减轻患者负担与医疗支出,微创已和国内多家医院共建“机器人手术中心”,有望推动我国机器人手术的快速发展。
创新药械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的行业。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和积累,浦东诞生了全国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创新医疗器械。2021年,浦东新区共有5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20%。特别是复星凯特的阿基伦赛注射液、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伦赛注射液获批,成为国内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统计显示,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流通在内,2021年浦东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根据行动方案,未来三年,浦东新区将在创新能级、产业规模、产业集群效应、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小分子化学药、细胞治疗、抗体药物、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全球行业百强企业2-3家、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8-10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
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浦东首选浦东承诺好项目不缺地
“浦东有土地空间,浦东也需要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浦东首选,这是我们的郑重承诺。”在和12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面对面沟通时,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将这些话说了三遍。
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一些在张江研发的新药,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生产制造和产业化落地还存在瓶颈,影响了浦东生物医药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打造。
传统的理论认为,价值链分配中,研发、营销两端附加值较高,制造环节相对较低。但随着制造业技术含量不断抬升,个性化制造等新趋势兴起,这根“微笑曲线”在不少领域被拉平。一味迷信“微笑曲线”,就可能动摇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的根基,在经济体量、创新能力等方面陷入被动。
浦东新区副区长毕桂平表示,为实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浦东新区正在优化产业用地供给机制,探索有突破性的体制机制创新。比如,对土地出让实行“弹性年期+有条件自动续期”制度,试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等等。
目前,浦东新区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以张江“药谷”为创新源头,张江国际医学园区、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外高桥生物医药基地等特色园区为依托,进一步形成带动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协同发展格局。
一些企业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总部位于浦东新区的益方生物计划登陆科创板,但产业化需要的土地还没有出让。为了支持企业上市,浦东新区相关部门特地为企业出具证明函。近期,益方生物负责人反馈:科创板上市委员会需要专门了解地块的推进情况。浦东新区政府当即回复:今年实现土地出让。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共振做强创新药引擎
根据行动方案,未来浦东将从三个方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政策方面,将聚焦补链固链育链,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吴强表示,浦东将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药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对进入临床阶段和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械,给予奖励支持。推广合同委托生产等新模式,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CMO/CDMO(即通俗意义上的代工)方式,开展研发生产活动,对受委托企业给予相应支持。
在新药研发中,临床试验是一个关键环节。目前,落户张江科学城、依托上海科技大学建设的新型研究型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已开工建设。上海市人大代表洪程栋认为,在浦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有利于增强医学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提升能级。
制度创新方面,利用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政策,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专门表决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规定》提出,对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研发用物品实行便利化通关“白名单”制度。
“像血液及其制品是新药研发的必需品。进口是否顺利、及时,直接关系到研发进程。白名单制度解决了这个难题,为我们开展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徕博科生物政府事务负责人张文玲说。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李晓亮表示,下一步将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在全区复制推广“白名单”制度。
专业服务方面,重点支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功能平台的建设。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主任杨进波说,中心落户浦东新区以来,通过加快人员招聘等工作,逐步承担起新药上市的受理、审评和事前事后沟通交流等职能,近距离指导服务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