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明年“双碳”路径敲定 多部门绘就“施工图”

新闻

动码印章创新防伪技术助力数字经济建设,加速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动码印章创新防伪技术助力数字经济建设,加速数字...

数字经济代表全球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今中国已成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数字经济领先国家,为继续走好...

  • 专访爱普生中国总裁岩崎哲也:携手中国伙伴迈向更...

    “面对当下的全球环境问题,我们认为爱普生拥有的‘省、小、精’技术,无疑为改善环境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爱普生香港有限公司总裁岩崎哲也在接受中国环境报专访时谈及,“省、小、精”...

  • 淘宝联合百所高校菜鸟驿站,送你一卷青春的胶带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 庞各庄头茬西瓜开售 首批货源京东独家抢鲜上线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的“头茬西瓜”也如期上市。作为网红爆品,庞各庄西瓜凭借糖度14度左右,加上现摘现卖的特点,在口感上优于其他西瓜。 4月18日,庞各庄西瓜首发仪式于北京庞农兴种植基地...

  • 澳门航空A330宽体客机投入运营 开启北京-澳门航线...

    记者从澳门航空华北大区获悉,随着全国民航开始执行夏秋航季航班计划,自2024年3月31日起,澳门航空将正式启用A330宽体客机执行北京首都机场至澳门国际机场的部分航班。     A330宽体客机...

  • 巨量引擎营销科学第三批行业向「金牌认证服务商」...

    引言 随着营销生意的不断发展,品牌迫切需要以更精细化、更高效、更具确定性的手段撬动生意增量。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多年来持续助力品牌从营销到经营的全链路提效,实现有质量的持续增长,追求长期价值的实现。 ...

财经

2024中国工程管道管材综合实力供应商百强榜单发布 2024中国工程管道管材综合实力供应商百强榜单发布

2024年7月25日,由招投标供应链品牌推介平台主办的2024(第七届)中国工程管道管材评价推介活动圆满结束,备...

  • 共建医美行业合规生态圈|华熙生物2024医疗美容机构...

    6月26日,华熙生物润致「2024医疗美容机构合规增长运营会·北京站」顺利举行。华熙生物合规会旨在推动医美行业的合规化运营,确保医美机构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会议通过邀请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医美...

  • 利安人寿:党建引领助力美好生活 健康快车增色皖东...

    近日,为迎接4月7日“世界卫生日”,利安人寿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大四附院”)积极践行党建引领健康联盟合作协议,联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安徽滁州涵博健康集团医院、中国铁塔集团滁州分...

  • 利安护航 与宁同行—— 利安人寿超200亿保险保障助力...

    3月17日,2024南京半程马拉松在南京建邺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鸣枪开跑。全球2万多名跑者齐聚南京,奔跑在“全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领略长江之滨古都城市的厚重,感受生生不息、协同包容的长江文化。利安人寿连续...

  • 2023年百度“知识英雄”相聚北京,展望2024年知识付...

    由百度付费内容团队打造的2023年“百度知识英雄大会”于12月23日在北京百度科技园区成功举办。 大会现场,围绕百度过去一年在内容生态领域的发展成果、百家号付费内容产品的业务进展,以及付费内容领域的未...

  • 海淀悦界星愿冬游镇主题活动

    风吹雪花落,日短天更寒。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浪漫圣诞和喜庆元旦时刻。海淀悦界主题街区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暖冬活动伴大家度过凛凛寒冬。 2023.12.23-2024.1.1节庆期间,我们在300 m2的超大冰雪乐园里准...

明年“双碳”路径敲定 多部门绘就“施工图”

发布时间:2021/12/22 新闻 浏览:221

从2021年“1+N”顶层设计的颁布,到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再到近日多部门陆续亮出“施工图”,2022年“双碳”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从释放的信号来看,新的一年,更强调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积极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及多元储能产业发展的同时,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保供能力建设将加强。同时,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将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多产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业内人士建议尽快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配套细则。

多部门亮出明年双碳“施工图”

“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比近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双碳”工作的要求,去年是定目标、提要求,今年则是把方向、控节奏,要“先立后破”。

“这些论断是对前期运动式减碳、一刀切式停产的纠偏。”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认为,要充分认识双碳的长期性与系统性,正确处理双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双碳要服务于经济增长。

思路已经明确,近日多部门密集部署,提出具体举措。1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计划。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部署,2022年要落实中央企业“双碳”工作的指导意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建筑、交通、建材等领域节能降碳。探索央企利用林业碳汇资源合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则提出,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全社会加强节约用电用能。

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

作为“双碳”重要领域,能源行业将迎来深度变革。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变化主要是提出了处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关系的科学思路,基于我国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了要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并强调了现阶段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及煤炭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毛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及消费国,煤炭约占能源保有储量的89%。目前,我国每年开采的煤炭资源60%用于发电领域。同时,在我国电力装机结构中,50%左右都是煤电。

今年以来,煤炭、电力供需偏紧,部分省市一度拉闸限电。“这也凸显了近中期煤电在电力保供中的主力位置,可再生能源不管是从发电量和稳定性来看,目前在能源体系中都还不具备替代能力。”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判断,“十四五”时期,煤电规模及发电量有新增空间为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争取时间。后续要深挖存量煤电节能潜力,进一步削减落后煤电机组。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等多种储能方式,增加整个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2022年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也明确,新的一年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多元储能产业,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首提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原料用能就是煤化工、石油化工。能源产品在转化为原料的过程中,并非100%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气中,一般是20%排放,80%转化成原料。但是燃料用能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所以统计上要分开计算,管理部门要考核,这些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毛涛表示,该政策在现有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模式下,对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原料用能进行“松绑”,不是一味地“堵”,而是注重“疏”的作用,为企业新增用能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原材料价格,保障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此外,本次会议明确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转变突出了碳排放在能源革命过程中的总领性。

“能耗‘双控’是为了控制排放的增长,如果电力的增量部分来自绿色电力,那么不仅不需要限制,反而应该越多越好。”袁家海认为,这次政策明确未来的考核不再是单独的用能总量,而是考核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地方加大新能源规划开发和消纳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通过创新来提升技术、改进工艺,加快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表示,向碳排放“双控”指标的转变不仅能推动节能改造,还能促进前端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变,推动解决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脱节的问题,有利于精准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增长和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能源保供,避免能源短缺引发社会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尽快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配套细则。“当前我国碳排放口径的核算还比较粗略,相关的标准等体系还有待完善。”袁家海建议,下一步在原料用能“松绑”、碳排放“双控”等方面要出台更为详细的政策,建立一套科学的算账方法。